English

出版类期刊新妆倚门

1999-04-21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朱胜龙 我有话说

在一些行业期刊步履艰难、日渐萎缩的情况下,出版类期刊却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这适应了出版行业发展的需要。因为出版业在传播、积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自身也必须不断地积累出版文化,更好地认识、掌握出版规律,使出版业全面融入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之中,以独特的公式为经济建设服务,并以此壮大、发展自己。目前的出版类期刊按内容与性质大概可分成四类,第一种是以工作指导类内容为主,刊登主管单位有关工作部署、政策规划等,出版理论文章也占了相当比例,如《中国出版》、《中国报刊月报》、山东的《新闻出版导刊》、陕西的《报刊之友》、原江西的《新闻出版天地》等。第二种是以编辑出版业务研究为主的,以理论性形成特色,如《出版发行研究》、《科技出版》、上海的《编辑学刊》、山西的《编辑之友》、辽宁的《中国图书评论》、福建的《出版广场》、安徽的《图书发行研究》等。第三种是兼有编辑出版理论研究和文化、读书内容的期刊,如广西的《出版广角》、山西的《新闻出版交流》等,这类边缘期刊由于兼顾了一些文化人、读书人的需求,因而在市场半径上比纯编辑出版业务类期刊更延伸了一步。第四种是以文化、读书内容为主的,以著书者和读者为对象,如江苏的《书与人》、辽宁的《书缘》、湖南的《书屋》、上海的《书城》等,这类期刊作为沟通出版社与作者、读者的桥梁,在出版社与作者、读者间营造了新的空间。因而吸引了一批作者、读者,开辟了行业刊物的外围市场。

单从数量上讲,出版类期刊由于面向本行业,因此发行量有限,全国500多家出版社、每个社订10份,还不到1万。但近年来,随着出版改革的深化,一些出版类期刊改变了依赖主管单位拨款的被动局面,面向整个出版行业及相关行业,寻求更多的社会支持,如《中国出版》和《出版发行研究》发挥“中央军”的优势,开拓新的经营门路,由“经济包袱”变成对主办单位在经济上有所贡献。其他出版类期刊也努力拓展期刊的服务功能,以到位的服务获取支持,《出版广角》成立了由84家出版社组成的理事会,吸引众多的出版社参与办刊、参与策划、参与经营,扩大了地方性期刊的发展空间。《中国图书评论》等刊物发挥其特色优势,吸引有关出版社向国内特殊的读者群体赠刊,营造了新的共享空间。有关出版社借助这一空间展示了形象、培育了潜在的市场,赠刊对象从中得到了宝贵的精神食粮,出版类期刊以此扩大了发行,并巧妙地进入了特定读者群的感觉世界。一些文化、读书刊物发挥其导读优势,不断做大“蛋糕”,如《书缘》成功地登上蓝天,成了北方航空公司各航班乘客的阅读刊物;《书与人》则采取在各大城市新华书店门市部寄销的形式,使杂志与读者频频“见面”。

在我国对出版单位实行审批制的情况下,国内统一刊号作为连续出版物的文化出版专有权,无疑是价值连城的资源,一些出版管理部门看好社办期刊这个稀缺资源、并以市场化运作进行整合,继三年前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将补贴出版的出版类期刊改为面向市场的周刊后,今年以来,在新闻出版署提出的“社刊工程”的促动下,又有新消息:江西省新闻出版局从今年起,将原以工作指导类内容为主的《新闻出版天地》改为《双休日》,市场定位从面向全行业转向面向全社会,并确定了自负盈亏的目标,力争使期刊成为出版效益新的生长点。河北省新闻出版局的举措也引人注目,该局将对今年刚取得国内统一刊号的《今日出版》改刊,使之成为面向大众的畅销期刊。出版类期刊正在市场竞争中向着产业化推进,由此可以真切地感受出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